近期,北大教授李玲接受凤凰网专访时,对国内的医疗现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。
我节选两段谈谈想法。
节选一:
李玲教授表示:“2022年的全国门诊量诊疗人次大概是84亿,到了2023年就上涨到了95.4亿,一下子上涨十几亿,现在中国人每人平均一年要看七次病,世界之最,发达国家都是三到四次,背后的原因是医院要创收、要挣钱,因此对于医院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量,这其实是一种过度医疗。”
现在是数据时代,凡事用数据讲话,但不说数据本身的冰冷,同样的数据,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也未必相同。
李教授从“2022年84亿门诊量到2023年95.4亿门诊量,中国人每人平均一年要看七次病,世界之最,发达国家都是三到四次”,得出了“是医院要创收、要挣钱,是一种过度医疗”的结论,可这里面的逻辑性却有待商榷。
我觉得从数据中应该推导出另一种结论:中国的医疗更为便捷,发达国家看病更难。
而且,似乎,我的结论更符合逻辑。
中国存不存在过度医疗?我认为是存在的,但过度医疗的原因远不是李教授说得这么简单。
我讲三点过度医疗的原因大家看看。
一:医生的保护性医疗。
现在的医疗环境,医生看病的时候就必须做好日后举证的准备,而举证,凭的一定是客观的检查,这些检查算不算过度?
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病人,医生谨慎的做法是让病人多次门诊复诊甚至住院治疗,其目的既是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,也是为了避免病人出现意外,保护病人就是保护医生自己,这些门诊和住院又算不算过度?
如果这都算过度,那能不能不过度呢?答案谁都知道。
二、为了报销的住院。
有些情况医保门诊不能报销或报销比例低,住院可以报销或报销比例高,这时候为了报销而住院往往成了病人强烈的意愿,对于可住可不住的病人,医生让病人住还是不住?
还有一些工伤、车祸等情形,病人有比治病本身更高的治疗要求。不是发生过病人12345投诉“医生说骨折不严重、不让骨折的孩子住院”吗?
三、病人以自己的认知提出过度治疗的需求。
由于自媒体的繁荣和不良医疗广告的泛滥,有时候病人会以自己的认知提出有违医疗常识的过度诊治需求,而医生被迫接受。
我只是说了三点,过度医疗的原因很复杂,单用数据推导,推导不好也给不出任何解决方案。
节选二:
李玲教授说:“医院处境艰难,医院也想公益性,可公益性不是医院自动能实现的,是财政的投入不到位,医院得创收,所以我们老对着医院干,抓院长、抓医生或者药品的加成取消,这都没有解决问题,老百姓想要医院公益性,可是财政和医保的投入要到位,我们一直没解决这个问题,而且现在所有的改革手段是刺激医院更加去创收,所以我是觉得其实医改不是在底下,不是单个医院,也不是单个药物,其实就是顶层制度的设计。”
李教授极力提倡医院的公益性,反对医院创收,我觉得这种观念是正确的。
医院越公益,越能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顽疾,当然,也会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新的问题。
这需要上层的思考和决策。
李教授认为“医改不是在底下,不是单个医院,也不是单个药物,其实就是顶层制度的设计”,也是这个意思。
医疗到底走向何方,越来越公益还是越来越创收,公益和创收如何平衡,这些问题绝不是医院、医生能够决定的,别说决定,影响都不大可能,这依赖于上层的制度设计。
任何现实中的医疗行为都是上层制度的反映和反馈。
最后说一下免费医疗。
如果说医疗公益性的极致是免费医疗,那最支持免费医疗的,一定是医生。
免费医疗必然会让医生的内卷停止,虽然医生未必能真正走上纯粹的道路,但不想着算账,不想着增量,总是种解脱。至于收入,能不能多不知道,反正已经很少了,再少又能少到哪去?
不过对于老百姓,且不论会不会多出一个医疗税,免费医疗就是医疗资源免费使用,注意是免费使用,不是随便使用。
医疗资源是有限的,到时候会是怎样的条条框框限制下的免费使用,大家自己琢磨琢磨。
有人说,无论怎样限制,老百姓还是欢迎免费医疗。
欢迎是应该的,我也欢迎。
谁不欢迎呢?